行業資訊
奴隸社會后期、封建社會時期的古典園林
人類在不斷進化,社會在不斷進步,這是客觀規律所在。但由于地域分隔,原始人類所處的環境條件不同,發展是不平衡的。在亞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區發展最快,它們首先發展了農業。農業生產是人類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人類隨之進入了以農耕經濟為主的文明社會。農業的興起使人們能夠按照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界,開發土地資源,利用太陽的熱能進行農作物的栽培。種植和馴養技術發達,早先的采集和狩獵已經不再是獲取生活資料的主要手段。這個階段相當于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奴隸社會后期和整個封建社會時期。人們對自然界有所了解,并加以開發,創造了農業文明所特有的“田園風光”。同時也對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但限于當時低下的生產力和技術條件,從宏觀來看,尚未引起嚴重的自然生態失衡,也沒有導致生態系統的惡性變異。在這一階段,人與自然環境之間已從感性的適應狀態轉變為理性的適應狀態,但仍保持親和關系。
由于農業的發展和進步,生產力得到了發展,生產關系也得到了改變,勞動果實有了剩余,便出現了階級社會分化,進而產生了國家組織,出現了城鎮。隨著生活時問的拉長,久居在城鎮中的統治階級的富有階層,為了享受被隔離的大自然風光,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便在城鎮及近郊開發各式各樣的園林,濃縮大自然,回歸大自然。

園林的發展經歷了萌芽一發展一成熟三個時期。自然美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園林藝術共同追求的東西,每個優秀的民族似乎都經過自然崇拜一自然模擬與利用一自然超越三個階段,到達自然超越階段時,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園林也就完全形成了。
然而,各民族對自然美或自然造化的認識存在著較顯著的差異。因此這一階段產生了諸多園林體系:中國古典園林體系、日本園林體系、伊斯蘭園林體系、羅馬園林體系、文藝復興園林體系、歐洲古典園林體系、英國園林體系等。在園林發展方面,從誕生、發展到成熟,各成體系、各具特色。
從各國園林來看,雖各具特色,但它們的基本構成是一致的,都是由山或土地(自然山、人造山、岡阜、平地)、水體(自然水和理水)、建筑(功能性建筑和景觀建筑)和植物等構成,即構成園林的四大要素。如果按照山、水、植物、建筑四者構配方式來加以劃分則有兩種基本形式:規整式園林(如法國凡爾賽宮),講究規矩格律,對稱均齊,具有明確軸線和幾何對位關系,著重體現總體的人工圖案美,表現一種為人所控制的理性的、有序的自然。風景式園林(如中國古典園林),講究自由靈活,不拘一格,重在體現純自然的天成之美,表現一種順乎大自然風景構成規律的縮移和模擬。這兩種形式也反映了東西方哲學、美學、思維方式和文化背景上的根本差異。
這個時期園林絕大多數是直接為統治階級服務,或者歸他們私有的。園林空間是封閉的、內向型的。園林造景以追求視覺景觀美和精神陶冶為主要目的,沒有體現社會和環境效益。
文章出自景觀園林設計www.250km.cn,轉載請注明。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文章推薦
-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5個建設內容和6個整治模式
- 上海:《關于深入開展全市域土地綜合整治 助推郊野空間提質增效的實施意見》解讀
- 陽泉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召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專題會
- 工業園區“定制化”供水:中鐵城際智慧水務系統如何匹配高純度用水需求?
- 農村供水“最后一公里”破局:中鐵城際供水智慧系統如何解決分散站點運維難題?
- AI+物聯網:中鐵城際智慧供水系統如何從“被動搶修”轉向“主動防御”?
- 市政道路設計流程與技巧:新手快速上手的6個核心步驟
- 市政道路設計關鍵要點:從線形規劃到管線綜合的避坑指南
- 2025市政道路設計最新規范與全流程解析
- 自然資源部: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已經累計整治超100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