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實施路徑與優化策略
一、建設用地開發整理
建設用地開發整理是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核心內容之一,其核心目標是通過對分散、閑置、布局不合理的建設用地進行集中整合、重新規劃,實現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與空間功能的優化升級。
1. 核心內容與實施步驟
前期調研與權屬梳理通過復墾、歸并等措施,對建設用地進行空間位置調整、地塊整合,形成集中連片的建設用地,促進集約利用。通過整治釋放農村建設用地潛力,促進城鄉產業協調發展。在實施前需開展地形地貌、土壤質量、水文地質條件、植被覆蓋等調查和復墾潛力評估,綜合分析其區位條件、損毀程度、周邊水土資源稟賦和權屬性質。
規劃方案編制按照整體性、系統性和綜合性的要求,在補充調查的基礎上,從鄉村耕地碎片化、空間布局無序化、資源利用低效化、生態系統質量退化等方面,綜合開展問題識別診斷。在問題診斷和潛力評價的基礎上,明確整治的具體目標,包括整治總規模、農用地整治面積、建設用地整理面積等指標。
村莊建設用地整理主要涉及舊村改造更新、集聚發展建設等類型。在確??h域村莊建設用地規模不增加的前提下,允許優化村莊用地結構和布局。針對功能較完善但基礎設施不完備的村莊,開展空心村、廢棄地、危舊房改造和整理;針對具備較好自我發展能力的中心村,通過建設用地整理建設新型住宅,配套完備設施。
2. 注意事項
嚴守規劃紅線:確保建設用地面積不增加、耕地數量不減少、生態保護紅線不突破。自然資源部明確要求不得以整治名義進行“空間大挪移”,需維護規劃嚴肅性。
尊重農民權益:在涉及群眾宅基地問題上要慎之又慎。對于分散居住或有地質災害避險需要的零星房屋,在農民群眾認可的前提下,可以引導搬遷到村莊聚集區。不得違背村民意愿開展合村并居、整村搬遷。
指標管理與收益分配:整治形成的規模指標可在省域內流轉。增減掛鉤節余指標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可在省域內有償調劑。建設用地復墾為穩定利用耕地的,新增耕地納入占補平衡統一管理。
二、整治修復實施路徑
整治修復是結合建設用地特點,實現“生態改善、功能修復、安全保障”三位一體的工程。其核心原則是基于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強調保護優先、節約優先和生態優先。
1. 不同類型建設用地的修復路徑
廢棄工礦用地復墾利用: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統籌推進廢棄采礦用地復墾利用。對責任人滅失的歷史遺留廢棄采礦用地,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建則建”的原則進行整治。例如,鞏義市通過“騰籠換鳳”模式成功將原高能耗、高污染的工業產業升級為高增值的新能源產業。
污染土地治理:加強重金屬污染土地治理,修建植物隔離帶或人工濕地緩沖帶,優化種植結構。按照“誰治理、誰受益”的要求,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源參與污染土地治理。
生態保護修復:圍繞山水林田湖草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治理水環境,保護修復濕地,增強水土保持能力,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設動物遷徙廊道和生態棲息地。例如,大亞灣實施淡澳河流域生態修復,打造“生態修復+產業融合”的文商旅集聚區。
2. 注意事項
綜合治理理念: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在手段上強調全面診斷全域空間的綜合性問題,采取“目標綜合、手段綜合、效益綜合”的綜合性整治進行空間治理。
長效機制建設:修復完成后需建立長期監測機制,確保修復效果穩定。同時探索“群眾滿意”為導向的整治模式,因地制宜保障整治成果可持續性。
三、建設用地整理布局與優化
建設用地的整理布局優化是在全域視角下,通過“增減掛鉤”“空間置換”“功能重構”等手段,實現建設用地“布局集中、功能復合、配套完善”的目標。
1. 核心優化策略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可運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對零星、破碎、插花的建設用地地塊實施統一整治。通過整治釋放農村建設用地潛力,促進城鄉產業協調發展,提升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廣東省每年通過增減掛鉤騰挪約10萬畝用地指標,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存量用地騰挪與低效用地盤活:通過清理長期未利用的建設用地,釋放存量空間。例如,廣東省2023年累計處置批而未供土地47.21萬畝、閑置土地4.6萬畝,騰出指標用于重點項目落地。
產業用地整備與導入:以存量土地整備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如大亞灣通過盤活舊廠和舊村土地,導入先進制造業項目,形成“優空間+騰空間”的產業升級路徑。
2. 注意事項
規劃引領:將低效用地盤活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城市更新等各類規劃,為城鎮低效用地的連片開發與產業優化布局創造實施條件。
利益平衡機制:在布局優化過程中,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如佛山南海、順德等地推出“房券”“地券”等政策工具,促進土地市場化配置。
四、低效用地開發再利用
低效用地開發再利用是緩解土地供需矛盾、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徑。其核心是通過“存量盤活、結構優化、政策協同”,結合地方實際創新模式,嚴守耕地保護和生態底線。
1. 開發再利用的主要模式
分類施策盤活模式:鞏義市創新推出五種精準盤活模式:包括“騰籠換鳳”模式(盤活約1235畝)、政府主導收儲再利用模式(盤活約1066畝)、原權利人自主盤活模式(盤活約800畝)等。
產業升級改造:對投資強度低、附加值低的傳統產業用地,通過“增資擴產”“技術改造”“產業置換”等方式引導企業轉型升級。湘潭市通過“增存并舉、整體轉型、分割轉讓”等舉措,成功盤活低效用地,引入重大產業鏈項目。
村企合作開發:探索村集體與企業合作模式,整合零散建設用地。例如,大亞灣區通過“樟浦模式”整合49公頃留用地,由企業代建廠房并整體租賃,提升村集體年收益至6000萬元。
2. 注意事項
創新政策支持:規劃調整、土地變性(商業改工業)、土地混合利用、工業上樓等政策加持下,為低效用地再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如湘潭市創新低效閑置用地過渡期開發利用政策,建成中非經貿博覽會工程機械再制造展會中心項目。
權益保障與長效機制:在再利用過程中,需保障原土地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對集體建設用地,需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表決,確保集體資產不流失。同時要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推動市容管理向常態化、精細化轉變。
五、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系統方法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需要多維度、全流程的系統方法,確保整治工作科學有序開展。
1. 組織保障與實施機制
三級聯動機制:形成“市級統籌、部門聯動、鎮(街道)落實”閉環管理機制。如凱里市通過黨政主官掛帥成立工作專班,組建黨員先鋒隊、環境衛生志愿服務隊等,推動整治任務精準落地。
資金保障機制:結合政策性銀行融資、專項債券等渠道籌措資金。如梅縣區統籌國開行、農發行等融資支持,保障項目落地實施。同時,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
2. 規劃引領與項目設計
整體規劃:按照宜農且農、宜建且建、宜整則整的原則,明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目標任務、整治區域、主要內容、空間布局等。將各項整治任務納入村莊規劃,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
子項目安排:圍繞整治目標,針對整治區域診斷的具體問題,確定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理、生態保護修復等整治任務,因地制宜確定為各類整治子項目。子項目類型包括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理、生態保護修復、特色文化保護、鄉村產業導入等。
3. 監測評估與長效管理
全程監測監管:建立常態化土地整治巡查機制,針對巡查發現的問題立即下達整改通知書,并及時跟進項目整改情況,確保工程質量合格、資金使用安全。
數字化管理手段:完善日常巡查制度,運用數字化管理手段,推動市容管理向常態化、精細化轉變。如構建“土地超市”,引導低效用地有序進入二級市場公開交易。
通過以上系統方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能夠有效破解農村耕地碎片化、空間布局無序化、資源利用低效化和生態質量退化的問題,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